发布人:吴战英

所在工作坊: 内丘县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数学

时间日期:2019-05-27 至 2019-06-27

90讨论 22人

<p>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如何解读</p><p>&nbsp; &nbsp;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如何解读?</p><p>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新能力也提高了。今天,给大家说说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p><p>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认识</p><p>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 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是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三维目标之所以将知识和技能放在首位,正是教学基本目标和任务的体现。教学的过程和方法首先是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任何教学目标总是在一定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内容和方法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系到数学课堂中素质教育的认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精神,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是可以通过数学活动培养的,可见,小学数学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仅体现了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p><p>小学数学目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p><p>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和多次听其他老师上小学数学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日常的教学工作时,我们的教学目标常常存在 问题:首先是目标不明。这种目标不明的教学现象在练习课中较为常见,有些老师把练习课当成了自习做作业的课。有的教学设计虽然有了教学目标,但表述却不够明确。这样做,容易导致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随意性。</p><p>其次是目标过大。我们有些老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与数学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小学生数学认知活动的特点,做到有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些教师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说既全面又具体,但细细分析又觉得琐碎繁杂、主次不分、面面俱到,教师若依此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极有可能导致教学活动的浅尝辄止。</p><p>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p><p>(一)倡导以学论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p><p>改变教学程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差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p><p>(二)注重学生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p><p>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适当的合作时机,让学生自主探究。</p><p>(三)深挖教材,创境激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p><p>《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心,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p><p>二、数学课堂让学生与老师互动</p><p>(一)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nbsp;</p><p>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援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p><p>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手的关节(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就地取材,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如讲1/6 、1/2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做不仅简单、方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自然数、加法、减法、分数等的意义,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nbsp;</p><p>(二)动手实践促进学生求异创新</p><p>事实证明,有效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源泉,只有当学生动手操作时,才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才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要画出120度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p><p>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出问题:“不要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度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度角;用两个三角尺60度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度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老师表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nbsp;</p><p>三、吸引学生学习数学</p><p>(一)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快乐的学数学</p><p>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兴奋的思维与渴求知识的情景中,不仅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持久、稳定的兴趣,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探索真知,而且能将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识结构巧妙结合,使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得以顺利学习。&nbsp;</p><p>(二)师生交流互动,吸引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数学</p><p>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理,采用做游戏的方式,实现了师生互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使学生很快进入探索、思考的过程中。&nbsp;</p><p>(三)设置精彩的问题,吸引学生带着问题学数学</p><p>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心情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nbsp;</p><p>(四)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p><p>在我们的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和游戏,我们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这些实验和游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从中发现数学的一些内在规律并能熟练加以运用。在数学活动中学,寓教于乐。例如在讲解概率的有关知识时,教材中设置了摸球游戏,让学生通过摸球游戏感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但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实验次数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我在课后又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对概率有了较为清晰的初步认识,并对进一步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的很到位。</p><p><br/></p><p><br/></p>

主题步骤